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更多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1937年8月28日,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匆忙赶到了上海南站。彼时,正值激烈的淞沪会战之中,侵华日军长期攻势受阻,遂调动百余架飞机,对上海市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普通百姓在战争来临时显得格外无助,许多人都急切希望尽快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与此同时,大量赣籍难民正在被疏散,上海南站聚集了约1800名等待乘车的人群,其中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正当大家焦急等待火车到来的时候,天空突然传来刺耳的轰鸣声。三架日军轰炸机正朝着火车站飞来,临近时开始频繁俯冲投弹。爆炸瞬间,火车站内烈焰腾起,惨叫声此起彼伏。现场瞬间变成了炼狱,超过250人当场遇难,500余人受伤,候车大厅、天桥、水塔及附近居民楼全部被炸毁。
展开剩余91%一位华裔战地记者听到爆炸声后,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现场,拍摄下了日军的残暴行径。车站内惨状令人震惊,遍地是死伤者的尸体和断肢,惨不忍睹。
在被毁坏的铁轨上,坐着一个满身鲜血的一岁婴儿,他无助且惊恐地大声哭泣。
就在此时,轰鸣声再次响起,这名记者迅速捕捉到这震撼人心的画面,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为著名的《中国娃娃》。
这张照片被刊登在美国报刊后,迅速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婴儿那悲惨无助的身影,背景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和破败的建筑,让世界人民深感痛心,纷纷谴责侵华日军的暴行。
那么,这个照片中大哭的孩子后来经历了什么呢?
《中国娃娃》的摄影师是美籍华裔王小亭,当时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任职于美国米高梅公司《今日新闻》担任电影摄影师。
拍摄完成后,王小亭将胶片交给美国军舰带回国。
这段胶片抵达美国后,《中国娃娃》照片被赫斯特系统的报刊刊登,吸引了至少2500万读者的关注。其他报纸也纷纷转载,揭露了这一惨案。
同时,王小亭带来的胶片被“当日新闻”、“摩维通新闻”等机构制成新闻片放映,约有2300万人观看。新闻片和照片随后传播到国外,激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这血腥惨烈的影像深深打动了远方的民众,激发了他们的反战情绪。他们难以置信,为了军事利益,日军竟然残忍轰炸无辜的平民。
当他们看到那个哭泣的婴儿时,愤怒情绪达到了顶点。
国家和家庭的毁灭悲剧,重重地压在了一个只有一岁幼儿的身上,而他所能做的,仅是在亲人和同胞的尸体旁无助哭泣。
全球大约有1.36亿人见过《中国娃娃》,这张照片成为世界历史上震撼亿万人的灾难儿童象征。
美国公众态度也因这张照片发生变化,从冷漠转向强烈的反日和厌日情绪,呼吁政府采取行动。日本侵占上海,严重威胁美国在华利益,这让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暴行,成为美国调整其对日政策的重要理由。
美国政府迅速放弃亲日立场,联合法国等国强烈谴责日本对平民区的无情轰炸。
世界舆论对日本发动的不义侵略战争及残害平民的行为发出严厉谴责。
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日本陷入困境,但其态度毫无悔意。
在国际压力下,日本军方假意道歉,声称此次轰炸是“误炸”,辩称飞行员误把火车站货栈当军火库,将候车群众误认为驻军。
然而,上海南站作为难民输送点早已众所周知,日军对车站及周边构造极为熟悉,“误炸”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纯属掩盖罪行的谎言。
当“误炸”谎言被揭穿后,日军又造谣诬陷王小亭的照片是摆拍。日本舆论大肆散布谣言,说照片是在轰炸几天后人为摆拍,也有人声称照片是拼凑而成。
更无耻的是,有人竟称王小亭买了一个孩子,放在地上拍哭,然后拍摄照片。
日本画家小林善纪甚至以漫画形式扭曲事件,修改照片内容,掩盖日军轰炸平民的真相。
面对日本的造谣诽谤,美国《Look展望》杂志公开了王小亭拍摄的《中国娃娃》前后系列照片,有力地打破了日本媒体的谎言。
这些照片清楚地展示了事件经过:黑衣男子和白衣男子分别寻找亲人;黑衣男子将婴儿抱出放在站台;婴儿开始哭泣;白衣男子抱来一个稍大的孩子放在婴儿身边,婴儿停止哭泣。
背后是遍地尸体与滚滚浓烟,血腥场面令人震惊。照片公布后,美国民众的反日抗议再次高涨。
日本军方对王小亭拍摄的《中国娃娃》恨之入骨,悬赏高价缉拿他。
但王小亭毫无畏惧,反而冒死前往四行仓库,拍摄八百勇士英勇抵抗的壮烈场面。
后来,在英租界当局帮助下,王小亭成功逃往香港,躲避日军追捕。
对这幅作品,王小亭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摄影角度看,它是经典的战争题材作品,被美国《大众摄影》评为自摄影术发明以来15张“永难忘却的照片”之一。
从民族角度看,这张照片铁证如山,揭露了日军暴行,是中华民族近代受辱苦难的缩影,更代表了无数因战争破碎家庭、命悬一线的儿童。
采访时,对于侵华日军所谓“摆拍”的污蔑,王小亭并不屑多谈。
他认为,日军的无耻程度已到了极点,即使承认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继续作恶。
谈起《中国娃娃》,王小亭感慨良多。
1937年8月13日,面对日军屡屡挑衅,中国驻上海军队奋勇反击,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的坚强抵抗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日军久攻不下上海。
为打击中国军队士气,日军疯狂出动飞机轰炸上海北站及市区,破坏大量民居。
8月28日,中国军队在黄浦江南岸设立封锁线,开始向北撤退。
当日下午2点,日军宣布将轰炸该封锁线,众多中外记者聚集黄浦江对岸巴特菲尔德大楼,准备记录战况。
然而到了3点,天空中依然没有轰炸机踪迹,记者们纷纷离开,唯有经验丰富的王小亭留守待命。
果不其然,4点钟远空传来轰鸣声,三架日军轰炸机从他头顶飞过。不久,他听到附近爆炸声,看到升腾的黑烟。
王小亭不顾危险,背着沉重的“埃尔莫”摄影机赶往爆炸现场。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是,日军竟然轰炸了上海南站,远远望去火车站满目疮痍。
这一幕令他终生难忘:断裂的铁轨、遍地的死伤者,残肢断臂四处散落,鲜血染红了地面,仿佛人间炼狱。
凭着职业精神,王小亭压制住内心的震撼与痛苦,迅速装上胶片开始拍摄。他这时才注意到,尽管避开了死者,鞋帮却被血浸透。
他无法想象那些死难者面对炸弹袭击时的绝望与无助。看着无辜同胞的尸体,听着哀嚎声,王小亭满腔愤恨。
他决心用摄影机揭露日军的罪恶,向世界展示他们的丑陋面目。王小亭越过断裂的铁轨,以燃烧的天桥为背景,拍摄了多幅全景。
胶片所剩不多,他心中犹豫,想尽可能记录一切。忽然,他听见火海中似乎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黑衣男子越过火焰,将满身鲜血的婴儿抱出。男子抱着孩子走向站台,但因疼痛蹲下,只能将孩子放下。
孩子不知是因男子离去还是身体伤痛,坐地大哭。这一幕深深震撼了王小亭,他连拍多张照片。
此时,天空再次响起轰鸣声,曾经的轰炸机返航。王小亭毫不犹豫,跑向孩子。
幸好这次飞机未投弹,一名白衣男子抱着一个头部受伤的男孩赶来,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和哥哥,男孩停止哭泣。苏联救援人员也赶到,王小亭随后离开。
此后,王小亭未曾再听到孩子的消息。他的《中国娃娃》成为职业生涯的高峰,也招来了日军的极度仇恨。
为躲避追捕,王小亭求助英租界,1938年冬带家人逃至香港。之后他继续作为战地记者,记录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战况。
后来,他随陈纳德飞虎队回国,继续在国内战地报道,足迹遍布中国各大战场。
现今我们看到的淞沪会战影像资料,多数出自王小亭之手。作为战地记者,他最大的心愿是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那个动荡的时代。
正是他不畏生死的职业精神,才有了这幅震撼心灵的《中国娃娃》。
那么,照片中的孩子后来如何了?
这孩子名叫王家升,当天轰炸时,他的父母急匆匆冲上火车,意外将他遗落在站台。
火车启动后不久,天桥被炸塌,砸中火车头。炸弹击中站台,夺走了无数生命。附近的楼房也被炸毁,许多难民被埋在废墟中。
硝烟散去,上海南站成了废墟,这场灾难夺走了大量民命。
满一岁的王家升在烈火中无助哭泣,幸运被幸存者救起,安置在较安全的站台。
哭累且受伤严重的他昏迷过去,最终被苏联驻华大使馆搜救队发现救治。
恢复后,他被送往俄罗斯生活。
虽然得以幸存,王家升的父母却未能幸免,这场浩劫成为他一生的阴影。
现已87岁高龄的他,经常讲述自己的经历,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我们今天的安定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正视历史,铭记惨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真相永远不会被谎言掩盖,那段痛苦的记忆不容忘却。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一鼎盈配资官网-配资炒股论坛平台-股市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