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聊城东昌府区,葫芦藤蔓蜿蜒缠绕,青翠的果实垂满藤架,“丰”景在望。
8月14日、15日,由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葫芦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开展,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0余家央级、省级媒体与农业品牌专家齐聚聊城,深入东昌府区葫芦产业一线,共同解码东昌葫芦从传统种植到全链集群的华丽蜕变。
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放在基层、放在推动发展上,才能谋划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更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此次调研行深入乡村一线,挖掘和总结当地葫芦富民产业的发展亮点和经验,让我们看见乡村振兴的“东昌府方案”。
从“篓筐小物”到“全球商品”
明清时期,东昌府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这里舟车来往,商贾云集,繁荣昌盛达四百余年。东昌葫芦雕刻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篓筐里的营生手艺和重要商品。
作为东昌府区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东昌葫芦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更蕴藏着丰富的产业发展潜力和势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东昌府区立足葫芦这一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聚焦做好葫芦“土特产”文章,努力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小葫芦架起了富民兴村的大产业,土特产成了振兴致富的金招牌。
创新葫芦种植、加工、销售模式,东昌府区通过构建标准化种植模式、创新数字化运作模式、打造“互联网+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推动传统葫芦产业转型升级。
比如,成立专业葫芦种植经营合作社,按照品种、技术、管理、标准、模式“五统一”要求,建设葫芦良种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侯营镇建设中华葫芦文化园,在堂邑镇建设“范制”葫芦示范基地。带动全区80余个村庄、5000余种植户开展标准化葫芦种植,种植品种100余个。
比如,成立国字号“中国葫芦电商协会”,全区葫芦电商经营户达2000余户,特别是被誉为“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堂邑镇路庄村,家家种葫芦、户户搞电商,全村开设网店300多家,还推出“平台化设计”模式,用户可在线参与葫芦造型、纹饰的定制,赋能产品增值,年均网络销售工艺葫芦700万个,综合效益26亿元,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从“田间作物”到“文化IP”
孕育于运河畔的“宝葫芦”,早已淬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昌雕刻葫芦用途广泛,既可作日常器具、祭祀用品,又可作工艺品、生活饰品,还可入药食用。葫芦上雕刻的图案、纹样充满吉祥寓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近年来,“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东昌府区以数字创新为引擎,创新推进“山东手造”工程,采取“非遗+数字化”创新模式,引进青岛海尔卡奥斯集团,打造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葫芦产业大数据中心,提供葫芦行业全流程、全要素的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以数字赋能东昌葫芦数字化、高端化、品牌化转型。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东展区,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王小丽曾在现场展示葫芦雕刻技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而且,“葫芦文化产业数字创新应用平台”也让无数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到了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不断擦亮葫芦文化品牌,东昌府区精心打造文旅品牌“葫芦文化艺术节”。2007年以来,东昌府区累计举办16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参展商由最初60多家发展到现在7000多家,成交额由600万元发展到2.9亿元,打响东昌府葫芦金字招牌。
组织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参加中国非遗展、上海世博会、澳门艺术节、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活动与会展,助推东昌葫芦走出国门,提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全球影响力,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2025年葫芦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预计年产量8000万个以上,种植和加工销售收入将超过2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效益将达到30亿元。
“小葫芦”成就“大产业”,变身致富“宝葫芦”,让更多农民富了口袋之后,如何深化“富脑袋”,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构建起可持续的共富生态,至为关键。
注重“高标准”全域规划引领,东昌府区成立葫芦文化发展协会、中华葫芦文化研究院,举办全国农民葫芦工艺技能大赛,设置雕刻、烙绘、创意综合等组别,充分展示“葫芦匠人”的专业技能,打响东昌葫芦地方文化品牌。
不仅如此,东昌府区还积极打造葫芦现代农业产业园、葫芦文创产业园等,积极申报“东昌府葫芦”国家地理标志,成功申报工艺葫芦产业省级示范基地,切实助力葫芦产业发展质效提升。
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是关键。东昌府区将葫芦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开办工艺培训班,培育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与新锐设计师,确保雕刻、范制等传统技艺代际传承。
目前,东昌府区拥有葫芦雕刻传承人36人,5处葫芦雕刻传习所,1处非遗工坊。招引留青竹刻开创人刘志高、“南派葫艺”创立者郑志开2位国内顶级大师入驻,此外,还培育了3300余名本土种植加工人才。这些优秀人才的汇聚,为葫芦种植与加工技艺带来全新技术革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葫芦架下的共富产业和实践也吸引了青年返乡潮,推动形成从技能提升、收入增长到价值认同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葫芦村第一村”——路庄村,35岁的郝洪乐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种植的近6亩“天津嘴”葫芦示范田,精品率极高,亩均收益轻松突破10万元,相比传统种植实现了近十倍的提升;32岁的莫俊玲,是路庄村“难得葫途”工作室负责人,她成功将传统烙画技法升级为精细的手工墨刻技法,最贵的一个定制墨刻葫芦卖出了8000余元的高价;26岁的郝学坤,凭借对葫芦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多点开花,粉丝总量很快突破30万,年销售额七八十万元。
这些年轻人才回乡投身葫芦种植、雕刻创作、电商直播的创业故事,印证着东昌府区葫芦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也预示着乡村振兴更广阔的未来。
一鼎盈配资-一鼎盈配资官网-配资炒股论坛平台-股市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